用户流失分析的那些坑,你踩过哪些?

文:程子赫

“根据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,在商业社会中5%的客户留存率增长意味着公司利润30%的增长,而把产品卖给老客户的概率是卖给新客户的3倍。所以在‘增长黑客’圈内有一句名言:留住已有的用户胜过拓展新的客户,也就是俗称的‘一鸟在手,胜过双鸟在林’。”——《增长黑客》

用户流失分析问题是数据分析师和运营人员工作中绕不开的话题。如今的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,很多行业的机会在减少,获客成本不断增加,降低用户流失,增加用户生命周期是企业效益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
当我们发现用户的流失率增高时,就要对流失掉的用户进行更详细的分析;但在分析用户流失情况时,有时会陷入某些误区而不自知,甚至由于判断的失误降低了用户回流的效果。

 01流失用户定义不清楚

小A超过1年都没有购买J公司的产品,也没响应过任何J公司的营销活动;但在最近大型促销活动中,由于J公司的iPhone手机折扣大,小A又订购了一台iPhone。

那么对于J公司来说,小A是不是流失用户?

在J公司看来,用户小A从任何单一维度(例如交易时间间隔、营销响应)看,都处于“流失”阶段,但其仍然购买了J的产品,而且是在大型促销活动时产生交易。

此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

单一的表象不足以证明用户是否已经流失,分析流失需要结合企业全运营数据,尽量“全”的观察用户行为,只有当用户与本公司的任何渠道都没有或无法产生关联场景时,用户才可能真的流失。如果想要定义流失用户,可以基于时间分布及事件情况分析:

  • 基于事件(特定event):主动登陆、退订、加入黑名单;
  • 基于时间分布(间隔大于特定*时间):例如最近6个月没买东西;
  • 基于事件+时间,可以使用多个事件和时间组合:最近6个月没购买且最近1个月在所有渠道都没有访问、最近6个月没购买且最近1个月在所有渠道有访问但没看过产品详情页。

 02、流失用户样本选择有误差

我们通常以月为周期选择流失用户样本构建模型,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法经常会导致收集的数据中包含较大比例的“伪流失用户”(回流用户&使用间隔大的用户),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偏差性的结论。

如果以1个月作为周期,那么回访用户1虽然三月、五月都有访问记录,但在四月数据样本中该用户作为流失用户存在;如果以2个月作为周期,那么回访用户1满足留存条件,属于留存用户。

不合理的周期会导致流失预测准确率低且不平衡,我们可以参考经典的拐点理论在作为周期界定的参考:

用户回访率拐点(用户回访率 = 回访用户数 ÷ 流失用户数 × 100%)

同时结合对产品的理解,选择一个或多个行为组合作为是否流失的关键行为。

还有一点需要注意:大多数情况下,一般产品的回访率是5%-10%,不管划分多长的时间周期都会存在回访用户,我们只能不断尝试周期划分,保证整体数据可信的情况下寻找流失与留存的准确率平衡点。


 03、流失分析不是一成不变

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关注用户流失,但需要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做针对性调整。

探索期的产品主要关注用户获取留存,运营重点在如何改善流程、增加新人吸引力,尽快进入成长期,对用户流失的关注和投入主要是在成熟期。

成长期的产品开始出现用户价值分层,核心用户的留存是重点,核心用户与其他用户群体之间的转化情况、生命周期变动,新增用户中核心用户占比变动都需要细致梳理和解决;对于边缘用户、“薅羊毛”用户不要投入太多精力和经费;如果有足够的运营资源,也可以着手建设用户流失预警机制。

成熟期的用户基数较大,产品功能完整体验稳定,对用户运营工作有更好的支持,此时用户流失预警建设更容易实现正向的投入产出。

需要注意产品发展到中后期,可能会转型或调整商业目标,之前的流失用户定义和分析模型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迭代,以适应产品发展的需求。

总而言之,流失分析只是一种手段。以模型作为一种研究技术,以对用户和业务的理解积淀作为基础,来一起推动产品迭代和运营活动的落地,这才是流失用户分析的价值所在。


联系触脉咨询

触脉咨询是一家数据咨询公司,我们希望为企业提供数据咨询解决方案,用数据创造价值。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针对企业的通用解决方案,比如数据化运营解决方案、用户画像解决方案、个性化推荐等,都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:


关注触脉咨询公众号